斜管沉淀池是一种基于浅池原理的高效沉淀设备。浅池原理指出,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不变的情况下,沉淀池的面积越大,沉淀效率越高,而与沉淀时间无关;同时,沉淀池越浅,沉淀时间越短。斜管沉淀池通过在沉淀区内设置一系列平行的斜板或斜管,将水流分隔成薄层,从而充分利用浅池原理,显著提高沉淀效率。
层流原理的应用:水流在斜板或斜管内流动时,水力半径较小,雷诺数较低(通常Re≈200),水流呈现层流状态,有利于颗粒的沉淀。斜管内水流的弗劳德数约为1×10⁻³~1×10⁻⁴,水流状态稳定,进一步提升了沉淀效果。
沉淀面积增加:斜板或斜管的设置显著增加了沉淀池的有效沉淀面积,从而提高了沉淀效率。然而,由于斜板布置、进出水影响及流态等因素,实际处理能力往往低于理论值。实际沉淀效率与理论沉淀效率的比值称为有效系数。
沉淀距离缩短:斜板或斜管的设计缩短了颗粒的沉淀距离,大幅减少了沉淀时间,提高了处理效率。
絮凝作用增强:斜板或斜管内的絮状颗粒在流动过程中发生再凝聚,颗粒进一步增大,沉淀效率得到提升。
斜管沉淀池的结构与普通沉淀池类似,主要由进水区、沉淀区、出水区和集泥区四部分组成。不同之处在于,沉淀区内设置了大量的斜管或斜板。图1展示了斜管沉淀池的典型结构。
进水区的主要功能是使水流均匀分布到沉淀池的整个宽度方向。常见的进水形式包括穿孔墙、缝隙墙和下向流斜管进水等。为了确保上向流斜管的均匀出水,斜管下方需要保持一定的配水区高度,且进水口处的水流速度应控制在0.02-0.05 m/s。
斜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称为倾斜角。倾斜角越小,颗粒的截留速度越低,沉降效果越好。然而,为了确保污泥能够顺利滑下并排泥通畅,倾斜角不宜过小。上向流斜板、斜管沉淀池的倾斜角一般不小于55°-60°,而下向流斜板、斜管沉淀池的倾斜角通常为30°-40°。
为了充分利用沉淀池的有限容积,斜板、斜管通常设计为密集的几何形状,如正方形、长方形、正六边形和波纹形等。为了便于安装,多个斜管通常组合成一个整体组件,再在沉淀区内安装多个这样的组件。斜板斜管的材料要求轻质、坚固、无毒且成本低廉。目前常用的材料包括纸质蜂窝和薄塑料板等。纸质蜂窝斜管通常用浸渍纸制成,并用酚醛树脂固化定型,内切圆直径一般为25 mm。塑料板则多采用0.4 mm厚的硬聚氯乙烯板热压成型。
斜板或斜管的长度越长,沉降效率越高。然而,过长的斜板或斜管会增加制作和安装的难度,且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,对沉降效率的提升有限。如果长度过短,进口过渡段(水流由紊流过渡到层流的区段)所占比例增加,有效沉降区长度相应减少。通常,上向流斜板的长度为0.8-1.0 m,不宜小于0.5 m;下向流斜板的长度约为2.5 m。斜板间距或管径越小,管内流速越大,表面负荷越高,池体体积可以相应减少。然而,过小的间距或管径会增加加工难度,且容易堵塞。目前,上向流沉淀池的斜板间距或管径一般为50-150 mm,下向流斜板沉淀池的斜板间距为35 mm。
为了确保斜板斜管出水均匀,出水区的集水装置布置至关重要。集水装置通常由集水支管和集水总渠组成。集水支槽的形式包括带孔眼的集水槽、三角锯齿堰、薄型堰和穿孔管等。斜管出口到集水孔的高度(清水区高度)与集水支管之间的间距有关,通常满足公式:h ≥ √3/2 L,其中h为清水区高度,L为集水支管间距。一般L的值为1.2-1.8 m,因此h为1.0-1.5 m。
斜板间的水流速度与平流式沉淀池的水平流速相当,一般为10-20 mm/s。当采用混凝处理时,u₀为0.3-0.6 mm/s。
原水浊度应长期低于1000度;
斜管沉淀区液面负荷为9.0~11.0 m³/(h·m²);
管径为25~35 mm,管长为1 m;
水平倾角为60°;
斜管上部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.5 m。
适用于浊度长期低于200度的原水;
斜板沉淀区液面负荷为30~40 m³/(h·m²);
斜板间距为35 mm;
斜板长度为2.0~2.5 m,排泥区斜板长度不小于0.5 m;
沉淀区斜板倾角为40°,排泥区斜板倾角为60°。
斜管沉淀池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,如进水布水不均匀、污泥斗堵塞、矾花上浮等,导致出水水质下降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:
斜板、斜管中部为层流,进口段和出口段受进出水影响,存在干扰;
斜板、斜管中水流稳定性较好,有利于提高沉淀效果;
由于沉淀距离和沉淀时间较短,要求进入沉淀池前有充分的絮凝;
上向流适用于高浊度水,下向流适用于低浊度水。
原因分析:
斜管沉淀池进口处布水不均匀,导致局部液体流动速度过大,使沉积的污泥再度泛起;
局部出现“短流”现象,影响絮体的稳定性,导致絮体重新破碎;
斜管沉淀池花墙开孔范围较小,过孔流速较大,造成矾花二次破碎。
解决方法:
将斜板与水平面成60°倾斜角放置,并在每块斜板下方加装翼片,降低水流雷诺数,增强粘性力,缩短颗粒沉降路径;
采用穿孔花墙配水,控制配水区起端水平流速在0.010~0.018 m/s之间;
在沉淀池前增加平流式整流段,增强抗冲击能力,降低水平流速,提高沉淀效果。
原因分析:
机械排泥容易在沉淀池边缘和端部形成刮泥死角,导致积泥;
排泥管设计不合理。
解决方法:
改造池型,减少刮泥死角,采用大泥斗重力排泥,减少局部水流扰动;
增加池底排泥沟数目,改善排泥效果。
通过以上改进措施,可以有效提升斜管沉淀池的运行效率,确保出水水质稳定。